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一张藏书票能过万 吴兴文:读藏书票如读女人(图)
来源:广州日报 吴波 2008-10-21 10:17:0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在他出版的书上,都附上藏书票,一直到十余年前他去世时。他的精神,跟我的工作和志趣都蛮符合的。只是日本的藏书票,不像欧美的藏书票,欧美藏书票才真正源于西方文化。所以从1989年我加入美国藏书票协会以后,就以收藏欧美藏书票为主。

    广州日报记者:马未都是国内比较著名的收藏家,曾经在一家出版社做了很多年的编辑。您在台湾也是做了很多年的编辑。藏书票的收藏跟您的这个经历是否有关系?

    吴兴文:编辑是一个杂家,就像鲁迅一样,他除了是著名的文学家、编辑家外,也是一个收藏家。我们从他的日记和书简上,可以发现他收集藏书票外,同时收藏线装书、版画和汉画石拓片等,好像当文学编辑比较容易走向收藏这条路。

    广州日报记者:在众多的藏书票中,您觉得最喜欢和最珍贵的是哪几枚,能不能给我们的读者介绍几张值得把玩、个人色彩比较浓的珍藏品?

    吴兴文:我非常喜欢芬格斯坦的作品,例如书中第196页“永远的芬格斯坦”这一张,它完成于1939年。票主是当时意大利米兰的建筑师曼特罗,芬格斯坦总共为他设计过一百多枚藏书票。藏书票与一般版画创作不同,虽然是受票主委托,但将该票主的藏书票收集起来,就会发现,即使该藏书票有主题限制,却仍带有创作者浓厚的个人色彩。而票主也是为该创作者的特色着迷才订制,这是必然的结果。但依我的经验,假如票主与创作者之间的喜好能够一致,通常就能制作出高水平的作品,这就是我喜欢芬格斯坦的原因,在这本书中就介绍了六枚。

    书票收藏不是小众收藏

    广州日报记者:收藏往往会有很多乐趣,并伴随着传奇的故事,能谈谈你在收藏藏书票中比较有意思的收藏故事吗?

    吴兴文:这要从两岸有名的文学史料专家秦贤次说起,从1988年起我跟他一起到过北京、上海好几次。他除了收藏上世纪30年代文学书刊外,还收集当时的大学毕业纪念册。有一次他送给我一本1915~1916年的沪江大学毕业纪念册,这所大学是1906年由美国南北浸礼会创办的,纪念册的内封就印有藏书票,也许只是装饰的性质,但是证明藏书票是由西方传教士传过来的。后来我买到1922~1923年清华学校的毕业纪念册,而且是梁思成设计的,更是令我兴奋不已。

    广州日报记者:收藏藏书票是否是有特定的人群,比如艺术家、作家、王室、贵族等?能说藏书票是一个小众的收藏吗?

    吴兴文:王室和贵族主要是19世纪以前,不过到现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还保有这项传统。这枚藏书票在这次嘉德拍卖流标后,被董桥买走。艺术家和文学家则从一开始就有介入。譬如藏书票之父杜勒,以及和他同时代的克尔阿那赫,两人都曾为文学家和艺术家设计藏书票,而且他们本身都是艺术家。但是从20世纪末期,人们开始用计算机设计藏书票,相对的就要进入一个大众收藏的时代。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