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票是贴在书的封里或扉页上的书籍持有者的标志。它与中国传统的藏书章、收藏印是同一作用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微型艺术品,是人们读书、爱书、藏书的信物,体现了书与人之间的互动,素有“纸上宝石”、“书上的蝴蝶”等赞誉。
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中叶的德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丢勒、霍加斯、比尤伊克到马奈、埃舍尔、马蒂斯等艺术大师的提倡普及,藏书票从曾是欧洲宫廷贵族权势与藏书的象征,逐渐演变为东西方爱书人和藏书票爱好者的创作、交换、收藏的艺术品。它具有实用价值、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现已成为国际上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品与文化交流的使者。中国人创作与使用藏书票始于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清末民初,在三四十年代,一批著名作家、艺术家曾纷纷使用藏书票,不少大学与机构的图书馆也在图书上大量运用藏书票作为馆藏标志。自1984年成立“中国版画藏书票研究会”后,藏书票在国内文化界逐步推广,渐受人们喜爱。
藏书票尽管画面较小,却在方寸之间可令人从中感悟东西文化的缤纷映影,品藻古今书趣逸情,追寻神话与历史的缩影,观察人物爱书的心迹和图书馆藏书的源流,体验人文与艺术融合的升华……
藏书票的制作以版画技法为主,藏书票画上的EXLIBRIS是拉丁文“某人藏书”之意,票主均以个人的姓名、字号、别称、斋名或机构名称标志。无票主的则是通用藏书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