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之1
建立文物三级鉴定机制
赵薇
近日,在和文物鉴赏家王立军交谈时得知,他作为中央电视台全国寻宝活动的专家,几年间过目了60余万件藏品,赝品数量竟达58万余件。
这组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艺术品市场的混乱状况。艺术品市场缘何如此?王立军给出如下分析:
一方面是鉴定机构未尽其责。目前中国艺术品鉴定部门大多“只对内不对外”——只负责对国家馆藏和发掘文物进行鉴定,不承担社会藏品鉴定工作。
另一方面是相关专家缺乏职业道德。目前市场上遍布“证书专家”,或各自为战,或三五成群,给钱就开证书,不顾藏品真假,不管藏家死活。
在王立军看来,专家队伍的失控与失职,造成了鉴定的失度、失准,而这正是艺术品市场出现混乱的“症结”所在。他指出,如今将中国艺术品市场闹得一塌糊涂的,有这么几种“专家”:
一是理论型专家。主要来自文博系统,他们上课滔滔不绝,著作一本接一本,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对市场赝品缺乏识别眼力。
二是老好人型专家。此种专家最怕得罪人,无论何种藏品,皆称其“好”,无一不真。
三是腐败型专家。这种专家无论藏品好坏,给钱就开鉴定证书。或者明明是件好东西,他偏告之“不好”,回头再找人把它买回来。更有甚者,带着藏家去朋友那里买东西,只要不是熟人店里的东西,他都判定为“假货”。
四是复合型专家。这种专家可谓集诸多缺点于一身:眼光差,又贪心,危害最大。
何为好专家?王立军认为,真正的专家,应是实战型的。既要人品好,又在市场中磨练过,具有好眼光。如今规范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秩序,要依靠实战型专家的力量。
要聚拢专家力量,相关部门就要有所作为,行使权力。王立军认为,要整顿中国艺术品市场,文化部应该建立正规的文物三级鉴定机制,鉴定委员从下至上分为市、省、国家三级。
市级为一级初审,这个环节直接面对民间的各种藏品,把握艺术品鉴定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如果无法确定真伪,可以到省里复审。若再有异议,可到国家的委员会申诉。国家委员会中的成员应该既包括文博系统里优秀的专家,也应涵盖民间的实战型专家。
经过这样的三个环节,层层审核,层层把关,并且把鉴定的过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避免了与利益相关的暗箱操作,从而真正体现收藏品本身应有的价值。只有这样,我国的艺术品市场才能逐步走向正规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