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这是17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规模最大的贸易公司。1602-1682年的80年间,共有1200万件瓷器被荷兰商船运往荷兰和全世界许多地区,其中中国瓷器有1010万件,另有190万件为日本瓷器。荷兰东印度公司是所谓“转变期”瓷器运销的主角之一。
“转变期”瓷器里有一种叫“克拉克瓷”,最受欧洲欢迎,图案以开光分格布局。克拉克瓷里还有一种菱口青花盘,日本人称作“芙蓉手”,盘内中心八角开光里画的大多是花鸟走兽等,周围八面开光。早些年我们对这样的瓷器都不太认识,见到一个,觉得非常非常稀罕,后来在欧美博物馆里都有见到,不断发现的沉船上也找到许多这种式样的瓷器,才知道原来这种式样并不是那么稀奇,只是国内反而少见。
除了克拉克瓷和“芙蓉手”,“转变期”的风格还有以下特点:青花瓷多以窗棂装纹或锦地纹作辅助装饰;彩瓷中青花五彩、白地红彩器出现较多,着彩较重,与青花一样,有较多“刀马人”的装饰画面,也有不少反映才子佳人故事和戏曲人物题材的作品。康熙早期的贸易瓷以那些绘有“披麻皴”山水为主的青花瓷为代表,那样的瓷器在欧洲也保存较多。
B:外销瓷和我们国内自己用的瓷器有什么区别?
L:外销瓷是为定向销售生产的瓷器,更符合欧洲人的口味。在倪汉克先生的这批赠品中我们就能看到,瓶罐少于碗盘,而盘又比碗多得多;欧洲人喜欢用盘子,他们还喜欢把盘子挂在墙上作装饰,我们如果要装饰,一般是摆在什么地方,所以摆个瓶子,盘子如果摆着,倒不如挂在墙上更宜欣赏。
起初,中国瓷器在欧洲是作为一种装饰、摆设,后来欧洲中产阶级加入了中国瓷器的定烧大军,器物中开始出现制造起来比较麻烦、又有专门用途的种类,比如奶油碟、放调味品的小瓶子、白兰地酒杯、花盆等等。有些欧洲原来用陶、锡、玻璃或银做的餐饮器具也要用瓷来做,有些东西中国的工匠们并不熟悉,甚至毫无概念,就要靠欧洲主顾们提供图纸。比如说盖杯,现在我们是很常见这种东西了,但以前我们是没有的,西方人用得比我们早,宋代时我们也有带盖的杯子,但跟现在的盖杯造型不同。从前西方人的盖杯大多是用银做的,当时的贸易公司根据欧洲市场需要,做成木样,到中国定烧的瓷制品。
在这次展览中,还有一个造型很显眼的双管瓶,或者也叫它油醋瓶,它有两个口,中间是不通的,可以装两种液体调味品,这就是典型的定烧器。我们看到展品中的香薰形状很高挑,跟我们的传统式样也不一样。展出的景德镇窑青花如意花卉纹香薰,是康熙贸易瓷中不多见的精品。
除了器物种类和样式上的不同,外销瓷的图案纹样也有很明显的特征,传统装饰技法与异国情调相结合,或者虽然拆开看都是传统图案,但其组合方式一看就是外销瓷。比如之前说的克拉克瓷和“芙蓉手”。比如展品中有一个腹部有如意花叶形开光的盖罐,它的腹部的图案和排列方式在中国传统瓷器里就是非常罕见的,那是17世纪晚期开始在清初贸易瓷中出现的新的装饰纹样。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些外销瓷的如意纹中会融入欧洲的盾牌与族徽纹章的元素,或原本作为辅助装饰、不占画面主要地位的如意花卉纹变得多折弯曲,融入了繁缛华美的欧洲装饰风格,面积扩大,成为整件器物上最醒目的纹样。
B: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中国瓷器在海外的收藏状况吗?
L:由于种种原因,国外许多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烧造瓷器,所以他们把来自中国的瓷器视若珍宝,早先也只有少数贵族和有钱阶层才能拥有瓷器,他们将瓷器等同于家具财产一样传给子孙后代。
中国瓷器从唐代开始就成为人们的收藏品,直到现在,它们成为了海外中国文物收藏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如今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瓷器收藏,除了我国以外,收藏最多的是亚洲和欧洲地区。
日本是最主要的中国瓷器收藏地,遣唐使和中日海上商贸将大量唐代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长沙窑瓷器传到日本。我国的宋代,日本茶道兴盛,对我国的龙泉窑青釉和黑釉碗盏类瓷器的需求量激增。此外,土耳其也是一个重要的中国瓷器收藏地,奥斯曼帝国的人们相信,瓷器具有遇到有毒的食物就会破裂或渗出水气的神奇功能,于是通过转口贸易千方百计地从东方大量进口瓷器。
欧洲收藏的中国瓷器主要在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瑞士、瑞典、荷兰等国家,大英博物馆陶瓷馆的藏品数量多、质量高,涵盖了中国瓷器各地窑场各个发展时期的产品,可以完整地展示中国陶瓷体系,是世界上中国陶瓷收藏质量最好的博物馆。
除了公私博物馆的收藏外,欧洲还有大量的中国瓷器私人收藏家,如“玫茵堂”(the Hall among Rose Beds)藏瓷,是欧洲私人收藏中国瓷器中的佼佼者。其收藏跨度非常大,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一直到清代官窑瓷,其中唐、宋、元时期的瓷器更为精美,那些全都是来自于上个世纪瑞士一个家庭40年的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