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鉴藏
古瓷收藏莫见“残”就“废” 伤残古瓷仍能保值升值
来源:市场报 南仁 2008-10-17 10:19:02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精巧华丽、美妙绝伦--瓷器

 

资料图片

 

    初涉收藏重在看真器,见实物。伤残古瓷是初入道者廉价的学习资料和入门的最好实物向导。并且也能保值、升值。

    收藏,作为一种特别爱好与雅趣,藏者对藏品完美之追求,乃人心之所向,也是许多行家所倡导的。但纵观如今的“收藏热”,笔者感觉到,曾经的重欣赏、重研究的“学术性”收藏被相当程度地削弱,代之更多人将“投资”、“赚钱”等藏品的附加功能放在了首位。由此,对于藏品,特别是瓷器一类,要求“全品相”几乎被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有“病”即弃、见“残”即“废”成为一些群体的当然选择。

    就拿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来说,偶尔逛过古董店或周末练过府庙地摊者,都会频率较高地听到“品相”一词。什么“瓷器毛了边,不值半文钱”,什么冲线、爆釉、窑封、退粉……都是指的瓷器有毛病。总而言之,在追求精致、清雅、完美的江南人眼里,对瓷器的挑剔精细又精细。许多行内人跑遍全国回来,共同的感受就是:长三角的人买古瓷最忌讳不是“全品相”,“要买一件要像一件,不然将来一出手难卖,二价格难高。”由此,让一些新进入古陶瓷收藏领域者,好的“宝”、“真经”还没吃透,“全品相”的提醒却时时闪念在脑际,甚至奉为金科玉律。

    瓷器易碎,但瓷片却千年不化,因而残瓷、瓷片存世浩如烟海。但也正因为瓷器易碎,千百年来,经历了战乱、生活中的使用与磕碰,一件件完美的瓷器“粉身碎骨”,完好无损者才少之又少。而如今收藏者的队伍在迅猛扩编,有限存世的完美器“吃”进一件市面上少一件,想要淘得完美的精品,其付出的财力非一般爱好者所能承受。而如想收几件不同时代、不同器型者的完美精品,更是难上加难。

    那么,我们为何不稍稍放低一些自己的要求,在有限的财力里,“淘”等更多乐趣呢?

    其实,如果我们退一步,放下“日后靠它升值赚钱”的主要目的,那么,我们还是可以不必付出多大财力,收到稍微有些“病”但同样是古董,同样拥有历史、审美及至升值价值的诸多古瓷的。

    “读书十遍不如见真器一次”,说到伤残古瓷器的收藏价值,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著名古瓷鉴藏专家马广彦曾说。他认为,想要认识瓷器,就要从伤残瓷开始,而古瓷的残片和残瓷就是学习和研究古瓷器最好的标本。一般来说伤残古瓷器的真品率是很高的,对于初涉古瓷器收藏领域的人,了解瓷器鉴定的基本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真器,见实物,所以在古瓷器的学习研究中,伤残古瓷器是初入道者廉价的学习资料和入门的最好实物向导。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