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评论
为记忆点燃一盏不灭的灯 博物馆:让哀恸永存心间
来源:人民日报 2008-05-30 09:07:0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历史将永远哀恸这个时刻:2008年5月12日;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一场强震撼动中国,6万余生命徐徐陨落,山河变色,草木同悲。

    狰狞的5月转瞬即逝,这是我们度过的最漫长时光。

    在举国的悲怆和与死神的竞跑中,一个日子从人们身边匆匆溜走:5月18日,第三十二个国际博物馆日。

    1977年的这一天,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探讨博物馆与人类未来的密切关系,并决定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这一天,这个日子变得格外沉重。5月22日,北川封城,再赴灾区的温家宝总理站在龙门山半坡,回望满目疮痍的北川,神色凝重地留下一句话:这里可以建一座地震遗址博物馆。

    为灾难建造一座博物馆,为记忆点燃一盏不灭的灯,让情爱立此存照,让哀恸永存心间。庞贝遗址凝固了火山喷发瞬间的人类苦难,广岛博物馆让参观者反思曾经的创伤,奥斯威辛、毛特豪森提示着战争的切肤之痛……记忆必须物化,方能定格为不朽。

    博物馆的诞生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博物馆”一词,就源于希腊文“缪斯庵”,即“祭祀缪斯的地方”。

    长久以来,博物馆被作为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2500年的博物馆史表达了人们对记录历史的渴望,然而假如没有对历史的有意识的记录,再辉煌的文明也将灰飞烟灭。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动力”,充分表达了人们追溯自身精神轨迹的清醒意识——博物馆不应仅仅是“存放记忆”的“藏宝库”,更应该是启迪未来的“魔法棒”。

    服务于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这是世界博物馆建设的口号,也是中国博物馆的建设主旨。年初凛凛寒风中一则消息让人倍感温暖——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而今,面对地球十万平方公里的巨大伤口,我们不敢忘记,从废墟和瓦砾中走出来的灾区人民对家园的依依回望;我们不敢忘记,奔波在余震中数十万救援大军的殷殷心愿。

    让博物馆走向大众,这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的文化理念;为灾区人民建一座博物馆,这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精神。保障公众文化权益,关照文化民生,提高群众文化服务水平,把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让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保护公众文化权益,首先要做的便是降低各种文化门槛;观照文化民生,不仅要真实地记录灾难,更要真实地记录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坚韧、团结、博爱的民族主义精神。

    仅仅是一年前,博物馆在社会生活中边缘化的状况、娱乐化文化消费习惯所导致的公众对博物馆的疏离……还在令人唏嘘不已。今天,从博物馆“仓库看门人”到“文化加油站”命运的转变,从免费开放后参观人数的“井喷”之势,从人们在网络、短信中自发整理成的文字库、影像馆,我们不难看出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强劲与迫切,不难看出民族记忆的生命诉求,不难看出政府面对人民群众的诚意和努力。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本物化的时代发展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博物馆在担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恰如国际博物馆协会所倡议的,“博物馆不仅是旧遗产的投影机,还应成为新文化的发生器。”

   20世纪90年代以前,西班牙的毕尔巴鄂还是一座靠海的工业小市镇,随着钢铁、造船业的衰退而没落。然而,1997年,这幅破败的景象随着一座令人惊艳的美术馆的进驻而改观,到第三年已吸引游客400多万人,城市活力随之复苏,毕尔巴鄂迅速晋升为欧洲的新文化中心,被人誉为“毕尔巴鄂效应”。

    毕尔巴鄂的成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成功,古根海姆基金会素负盛名的艺术品收藏功不可没,产业化的运作能力是毕尔巴鄂焕发生机的一个重要前提。产业化运作是近代以降西方博物馆建设的主要出路。19世纪后期,博物馆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市场有机主体,欧洲百余年前已进入“博物馆时代”。财富、文化与创新精神的融合不断地创造博物馆奇迹,同时,风格、科技、高科技、多媒体等“博物手段”映射着时代的进步。

    西方博物馆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中央财政对各地各级博物馆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的经济基础,也是免费开放政策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前提。在未来的时日里,如何在文化与经济、公益与市场、需求与引导之间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发展新路,这是亟待我们思索的。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