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利摩日瓷器仅有300多年的历史,但却享誉世界。探究个中原因可以发现,不断利用新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将艺术家、设计师与生产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不断变化翻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是利摩日瓷器的成功之道。
博物馆里的瓷器展品
利摩日是一个已有2000年历史的古城,位于法国中南部,人口约14万。早在公元1000年时,这里就被视为法国的艺术之都,或许是受此影响,此地出产的精美瓷器也享誉世界。不久前,记者慕名来到利摩日采访,对这里的瓷器发展作了一番探究。
法国瓷器博物馆共有4家,其中两家国立博物馆分别位于利摩日和塞夫勒,另外两家市级博物馆则落户马赛和鲁昂。记者采访了位于利摩日的阿德里安·迪布谢国立博物馆馆长尚塔尔·梅兰女士,她担任馆长已有18年之久,出版了数本有关瓷器的书籍,最近还要出版一本新著。在博物馆的图书馆坐下后,梅兰女士向记者简要介绍了博物馆的情况和利摩日瓷器的发展历史。
博物馆创建于1845年。1865年,阿德里安·迪布谢将自己的大量收藏慷慨捐赠给博物馆,他本人也因此被任命为馆长,1876年法国行政法院同意将博物馆以他的姓名命名。1881年,该博物馆正式成为国立博物馆。博物馆现有馆藏1.5万件,以17世纪至18世纪的瓷器为主,是世界上馆藏瓷器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展出的仅为4000件,中国瓷器馆藏有2000件之多,展出的仅有20来件。为了扩大藏品,博物馆每年都要收购古瓷器,一些收藏家也向博物馆捐赠藏品。2003年,该馆曾经举办过一次中国瓷器展,之后又将展品移师马赛和塞夫尔展出,计划2008年再办一个中国外销瓷器展。
在馆长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博物馆。梅兰女士边看边向记者介绍说,早在18世纪,欧洲人虽然会制作玻璃器皿和陶器,然而,对中国人将瓷土经过火焰的“精雕细琢”之后,就能变成雪白铮亮、敲起来叮当作响的半透明瓷器百思不得其解。1768年,一位外科医生无意之中在利摩日南部40公里的圣伊利埃发现了高岭土。这种质纯色白的粘土被运到巴黎郊区的塞夫尔皇家瓷器厂试产后证明,这是一种绝佳的造瓷原材料。利摩日地方总督杜尔哥得知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下令在当地建起了第一座瓷器厂。1771年,第一座瓷器厂建成,经过高温加工的第一批瓷器问世。当初,瓷器的形状很简单,品种也不多,图案以花为主,花边往往镀上金色(利摩日瓷器上的金色均以金粉调制而成),更多的则加上统一的蓝色花边。
法国大革命后,利摩日瓷器生产逐步发展。1827年,瓷器厂增加至16家,1850年增至30多家。贝尼奥尔、皮埃尔·塔罗、费朗索瓦·阿吕奥等品牌瓷器相继问世。受巴黎艺术家的影响,利摩日瓷器生产厂不仅生产餐桌用的白色瓷器,瓷器的造型也开始多种多样,朝着装饰艺术的方向发展,其代表作为运用珐琅制作工艺生产的普亚餐具,它还代表利摩日参加了1878年博览会的展出。受日本艺术的启迪,阿维朗生产厂在瓷器图案上进行创新,并在美国建立了办事处,从而打开了跨大西洋市场,走向世界。19世纪利摩日瓷器生产迅速扩张,步入了“黄金时代”。其产品被视为“桌上艺术”,利摩日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法国瓷器代名词。
20世纪上半叶,瓷器出现了两种风格:新艺术和装饰艺术,这对利摩日的瓷器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个别瓷器制造商直接将名家大师的作品画到瓷器上,之后各大厂商竞相效仿。在1925年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和现代工业展上,参展的利摩日瓷器名声大噪。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利摩日瓷器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直至战后才逐步恢复元气。
推陈出新独树一帜
利摩日瓷器仅有300多年的历史,但何以能后来居上,独树一帜呢?虽然利摩日拥有适宜生产瓷器的高岭土和水,但是利摩日瓷器之所以享誉世界依靠的却是推陈出新,从工艺技术、造型到图案风格,不断变化翻新,形成了艺术家、设计师与生产者的完美结合。
从总体看,利摩日瓷器走的是精品化的道路。记者在法国国立瓷器博物馆内看到,各类展品令人耳目一新。在皇家利摩日(Royal Limoges)、哈维兰(Haviland)、贝纳尔多(Bernardaux)三大厂家销售店里以及云集路易·勃朗大街的十来家瓷器店的橱窗里,记者看到的都是些独具匠心,各有特色的瓷器产品。
皇家利摩日瓷器创建于1797年,以生产餐具著称,并为著名饭店、餐馆订做餐具,品种多样,从杯盘、茶具、咖啡具、碗、烟灰缸、糖果盆,到糖、黄油、果酱和蛋糕盛器等一应俱全。哈维兰瓷器除了生产上述产品外,从20世纪初开始还以设计制作瓷动物闻名遐迩,其白瓷和黑瓷动物惟妙惟肖,包括大象、白熊、豹、鹿、犀牛和鹦鹉等,这家厂商邀请居约、德布瓦、桑多等著名雕塑家设计产品,且限量生产,多则生产250个,少则仅生产50个,其销售商店里专设一个小博物馆,陈列历代著名产品。贝纳尔多是利摩日当地一家家族企业,目前由第五代传人米歇尔·贝纳尔多执掌,现为法国最大的瓷器生产厂商,建于1842年,年产瓷器约400万件。在贝纳尔多设立的博物馆内,年轻的女解说员首先介绍的是产品原料配方。原来,贝纳尔多生产的瓷器一般由45%至48%的高岭土、2%至5%的粘土、25%的长石和石英等成分组成。其瓷器制作的工艺包括做坯、烧制、上釉、彩绘等。这位解说员介绍说,制做的模具一般要比成品实物大40%,这样烧制的瓷器才能达到设计的尺寸;上色后,根据不同的色彩,温度应控制在750摄氏度至1300摄氏度之间,只有蓝色能承受1400摄氏度的高温;在经过严格的检验后,25%的成品或因有斑点、或因有其他缺陷而被废弃,以此确保瓷器的质量。博物馆最有特点的展品是4个年代的形状各异的大花瓶,据称,这4个大花瓶堪称“镇馆之宝”,由法国名家花了一年的时间,反复推敲,才设计、制作而成。
起初,利摩日瓷器整个生产过程全部由手工操作。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化生产逐步进入制瓷行业,现代化的生产则由电脑控制。贝纳尔多可谓是利摩日创新的一大先锋。一般情况下,瓷器烧制是最难控制的一环,过去以木柴为燃料,1951年首创煤气隧道窑烧制,大大增强了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1980年,又创造了瓷坯新工艺,用含水10%的原料粉末直接加入机器,用10吨的压力在模具中直接压出瓷坯,每小时可压制800个,同时也省去了晾干的时间。1999年,博纳德的瓷艺师又提出了“陶瓷首饰”的理念,尝试着用加工瓷器的技术来制作戒指、领带夹、耳环、胸饰、项链坠等首饰,以此开拓新的市场领域。陶瓷首饰一上市,大受消费者青睐。现在,每逢节日,陶瓷首饰便成了人们馈赠礼物的抢手货,其名气甚至超过了传统瓷器。此外,利摩日瓷品也被用于卫生设备、实验室用具等领域,一些市政府的大厅和喷泉也以利摩日瓷器来装点。
尽管如此,利摩日瓷器仍然部分保持着传统的手工方式。皇家利摩日拥有两家工厂,一个手工制作工厂拥有70名员工,而现代化的工厂中仅有25名员工。在晶莹剔透的白瓷上画上各种图案,有手绘画作,有的甚至出自名家之手;也有移印图案。这些图案分为水果类、风俗类、景物类、人物类、动物类等,尺寸从小至大。同时,造型也别具一格,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在颜色方面,深蓝的高贵,雪白的典雅,翠绿的超凡,图案和色彩的完美搭配,演绎出高雅的风情。这些瓷器可以满足各种需求,既可用于餐饮,也可用于室内装饰,一举两得。此外,皇家利摩日还生产镶有精致框架的瓷画、瓷塑雕等各种栩栩如生的高档精品瓷器。
瓷器产业面临新课题
利摩日的瓷品以精良而著称,但价格自然不菲。
由于销售不畅,利摩日制瓷业目前正面临艰难的时期。据悉,英国和德国的一些名牌瓷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据利摩日瓷器制造商联合会的统计,2005年利摩日瓷器产量1640吨,比大滑坡的2004年下降了0.12%,员工总数707人,比上一年减少17%,总营业额5598.9万欧元,下跌14%,在法国的销售额为2649.2万欧元,下滑9%,出口额为2949.7万欧元,猛跌19%。
梅兰女士在分析原因时说,利摩日的高岭土于上世纪50年代已经告罄,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从法国比利牛斯、布列塔尼省以及欧洲其他国家和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高岭土,成本不断上升。过去,年轻人结婚都要买一套利摩日餐具作为居家的必需品;如今,多数年轻人考虑的是旅游、购置现代家具和电器等,对餐具并不讲究。加上近年来欧元坚挺,无形之中使出口价格上升,利摩日瓷器外销因此也受到了不利影响。20年前,利摩日瓷器生产厂有30家,目前已减至10来家。而利摩日瓷器没有统一的销售渠道,各自为政,各显神通,也是利摩日的遗憾之处。为了扭转颓势,利摩日各大厂商也面向大众,加大了生产“大众瓷”的力度,增加一些素瓷产品(即白色或色彩较少的瓷器产品)。大众化的瓷器产品价格较低,也能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视界
法国利摩日瓷器的魅力
| 相关文章>>更多
十年价格上涨10倍 民国瓷行情上演"节节高" 釉下五彩逐年走高 醴陵瓷:借收藏焕发第2春 文房瓷器每年保持20%的涨幅 深受藏家追捧(图) 大师泛滥缺少高端 中国陶瓷业发展误区 瓷器首入湖北文物拍卖市场受热捧 现当代陶瓷收藏逐渐升温 7501升值空间巨大(图) 当代陶瓷艺术成"绩优股" 两年价格翻近十倍(图) 西渡重洋:300年后东归故里的中国"外销瓷"(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