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评论
当今古瓷市场酝酿什么 谁来给瓷器买单
来源:收藏拍卖导报 2007-06-15 09:28:48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书画市场在回暖,当代艺术市场在爆涨,拍卖市场的传统主力——瓷器呢?
  
  徐其明:浙江瓷器收藏家徐龙集团董事长
  
  戴岱:北京诚轩拍卖公司瓷器工艺品部经理
  
  耿志潮:湖北瓷器收藏家艺术市场评论人士
  
  于娜:本报记者

  
  说起中国内地的瓷器市场好像有很多可以说的,比如明清官窑,比如单色釉,但好像又没有什么好说的,中国书画市场都经历了几起几落了,中国当代艺术也是红得发紫了,而瓷器市场呢?不过在今年北京的春拍市场上,人们还是发现了新的迹象。北京保利、北京荣宝两家举足轻重的拍卖公司大张旗鼓地进军瓷器拍卖。其实,内地的一些瓷器藏家早已耐不住寂寞纷纷跑到海外拍场“淘宝”,难道如今拍卖公司捕捉到了什么?内地瓷器市场会是下一个兴奋点吗?
  
  平稳还是平淡
  
  ■戴岱:拍卖平稳,市场平淡。
  
  近几年,内地一些主要拍卖公司的瓷器成交率基本上是逐年走高的,内地瓷器拍卖市场整体上还是处于平稳的状态,如果说平淡的话,应该是古玩市场。说明瓷器市场正在由古玩市场向拍卖市场转化,而且随着内地拍卖公司的增多,这种市场转化也在加速。
  
  由于瓷器的市场基础好,是一个成熟的收藏项目,而且器物相对于书画来说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真假标准,同时数量也限制了瓷器市场不可能像近现代、当代书画那样炒作,所以说平稳是内地瓷器市场的一种正常发展状态,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海外瓷器市场为什么没有拉动内地市场呢?首先内地市场以官窑和民窑的常见器为主,其中民窑占到了国内市场的90%。虽然民窑在价位和真假判断上,比较容易为收藏者接受,但是靠它来带动整个市场显然是不可能的。文物的出口限制也决定了国内的瓷器拍卖不可能成为一个国际市场,国际上能出高价的大买家,只是关注国内的瓷器市场但不会参与。
  
  ■徐其明:内地市场吊不起大买家的胃口。
  
  放着内地的瓷器拍卖会不去,我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跑到海外去买?况且在海外拍卖市场上,高端中艺术品的价格还是要比内地高,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得不去国际市场竞争。
  
  我以收藏明清官窑、宫廷珍玩为主,而且都是重器,这是我的方向。在内地市场没有那么多符合你的收藏品级的东西给你,北京的一些大拍我每年也参加,但多数是看看而已,很难买到东西。我有一位浙江同行就说“现在是媒体鉴宝,大家找宝,藏家憋宝,我们买不到宝。”
  
  内地除了能够刺激和调动市场的高端藏品太少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一些本应要讲究诚信的拍卖公司也出现了“拍假”的现象,我们就是再有钱也不想买一堆假货呀。而国外的一些知名拍卖公司却有着良好的信誉度,保证拍品的质量,给买家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还有经过权威鉴定可以退货等补救措施,所以很多企业家会舍弃内地市场而投入到海外拍卖市场中去。
  
  无形之中,内地拍卖市场就流失了能够拉动市场的一个关键因素——有实力的买家,所以今天的内地瓷器市场也只能是走慢牛了。

  ■耿志潮:由平稳向活跃发展。
  
  内地瓷器市场是“两头重,中间轻”,精美、开门的东西,大家都在追捧,民窑的五六万以下的也好成交,基本上60%到70%都能成交。实力强的专盯那些高精尖的东西,而中小收藏者多数看好10万元左右的,而几十万、上百万的东西,大家都比较慎重。所以这个市场就活跃不起来,不过近两年内地瓷器市场总体上是由平稳向活跃的方向发展。今天春拍就可以看到这样的迹象,嘉德、匡时几家拍卖公司的中高档瓷器成交情况还比较理想。
  
  转机出现了吗
  
  ■戴岱:高端品种有可能大幅上涨。
  
  下半年受股市波动的影响,多余资金会进入瓷器市场,同时一些拍卖公司的加入,会让市场更大,东西会更多,买家数量会增多,价格也会更高,对瓷器市场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瓷器的高端藏品数量有限,真假可以判定,而且作为国际认可的品种,有国际市场价格作为参照,所以价格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事实上,高端瓷器藏品的价格也是在不断的内部调整当中。2005年晚清官窑拍卖价格曾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而清三代的官窑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两者之间的价格差距处于不平衡状态。现在晚清官窑价格出现回落,光绪赏瓶价格为16万元左右,玉壶春回落到了20万元左右,而清三代官窑乾隆赏瓶和玉壶春的价格没有回落,窑变釉价格有所上涨,在30万元以上。晚清官窑和清三代官窑两者之间的差价比例回归到正常值即1/2到1/3之间。
  
  另外,内地市场上民窑的价格的变化也预示了官窑的上涨空间。几年前,一件明代民窑青花釉里红双耳瓶的市场价格在2万到3万元,现在已经是7万元了。民窑都已经到了这个价位,说明目前内地市场上官窑的价格是不正常的。可能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
  
  ■耿志潮:股市变化带来冲击波。
  
  今年上半年以来,国内的股票市场非常火爆,受此吸引,一些投入到艺术品市场的资金转投到股票市场,对艺术品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今年6月以来,火热股市遭遇印花税“兜头凉水”,股市风险意识迅速蔓延。为了趋利避险,私募、散户纷纷抽身离场,又有一部分资金转投到艺术品市场。不过这时候再投入到艺术品市场的资金已经放大了,假如当初从股市撤走的资金是10万元,但是半年后已经增值到20万元。
  
  股市对艺术品市场的冲击是有利也有弊,能给这个稍显沉闷的市场带来一些波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徐其明: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
  
  交通、住宿等费用都不算什么,不过参加海外拍卖会要支付不菲的中介费用,甚至达到了成交价格的20%,而国内拍卖公司最多为12%。即使成本高昂,我还是感受到了一个明显的变化,以前内地藏家去国外拍卖会上的很少,而现在佳士得、苏富比的一场拍卖会下来,光是浙江的企业家我就能碰到好几个,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情。参加海外大拍的确是非常开拓眼界,对收藏者自身的进步有很大帮助。
  
  比如说我从1994年开始收藏古陶瓷,不久就积攒了数千件瓷器,觉得看起来古气十足的挺满意的。然而我后来在国外陆续参加了几次拍卖会后,发现之前收集的一箩筐一箩筐的古陶瓷在这些国际拍卖会上只能以两三百美元的低价成交。我如果不到国外的博物馆、拍卖会上去看,可能至今我也在重复大量地收藏一些自以为很不错的东西,而不是现在我的收藏定位在那些珍稀的宫廷御制珍玩上,按照这个方向,可能我这一生也就能收藏到百件左右,而不是上千上万件。
  
  这种国内收藏家“出走”海外的现象也告诉内地的拍卖公司,中国本土艺术品投资的巨大购买力还没有完全被你们调动起来,现在这些在海外拍卖市场上大把大把地投钱的人,将来就可能是国内瓷器市场最有潜力的买家和卖家。

  谁来给瓷器市场买单
  
  ■耿志潮: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内地的瓷器市场好东西太少了,这似乎也成了一种借口。难道海外市场的精品就是无限量的吗?当然不是了。我们为什么可以经常看到海外回流的书画精品,而瓷器却很少看到呢?假如内地市场上有了一批高精尖的瓷器,我们的拍卖公司就能拍好吗?
  
  在收藏传统中,中国书画被认为是高层次的文化品位,而瓷器虽然很精美但毕竟是出自匠人之手。
  
  受此影响,在内地的艺术品市场上,每逢春秋大拍,内地市场上铺天盖地的都是书画拍卖,而瓷器专场拍卖却是寥寥可数,在数量和质量上值得一提的又仅集中在几家拍卖公司身上,其他不过是充充门面或者混水摸鱼而已,这样的市场格局显然是同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相匹配的,与海外市场形成了反差。另外,一些拍卖公司的不规范运作、暗箱操作,也为收藏者所深恶痛绝,影响了内地瓷器拍卖的整体信誉度。对内地市场而言,在高端藏品上是无法同海外市场抗衡的。就目前看,我们的拍卖行多在质量上下功夫,挽回损失可能更为重要。
  
  ■戴岱:买家和卖家都要做强。
  
  买家是市场重要的参与者,有些东西国内也能买到,但很多内地的收藏者好像更相信运气。实际上,国际瓷器市场上也有“中国瓷器”这个概念,很多外国古董商在囤积“中国瓷器”,中国人再用高价买回去。这些国内买家只是以拍卖价格作指导,而不是工艺价值,市场上什么东西热了就买什么,这就是买家不成熟的表现。如果不想花冤枉钱,国内的藏家还是要练好基本功,对陶瓷工艺史要了解,做长线投资,消费性投资,喜欢才去买。而买家越是成熟了,要求国内的拍卖公司就要更专业,买家和卖家不断地做强,瓷器市场才会走强。
  
  ■徐其明:大买家需要培养引导。
  
  虽然嘴上不说,其实绝大多数收藏者头脑中仍然死守着“捡漏”讨便宜的思想,这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一方面用这种方法淘到珍品、精品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因为宝贝越来越少,赝品充斥市场;另一方面这种方式对我们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也不适用,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经营企业。对于国内已经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家收藏者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收藏投资的方法和理念,很多人买回了一堆堆的瓷器,不是假货就是很一般的东西。他们在寻找内地瓷器市场的资金出口。
  
  实际上,国内的一些藏家在海外市场上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他们同国际上的收藏水准还是有一定差距。有的国内藏家钱花得不少,但是收藏品级不高。同样情况下,国外藏家花同样的钱买来的东西要比国内藏家的好。而且内地的一些收藏者在投资理念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急于今天买、明天卖,而国际上大收藏家往往都是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藏住某些精品。
  
  另外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在海外的拍卖会上,美国、欧洲基金会的大投入,他们大量地收购中国艺术品。而国内的藏家是单打独斗,在重要拍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也有人在大规模地买,但不是连贯性的,买一批就不买了,不像国外的基金会几十年一直买下去。内地的一些企业家也想把资金交给专业的基金去运作,但是目前在中国内地,基金会制度只是初露端倪,企业制度也不甚完善,因此大企业参与瓷器市场仍需一段时日。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