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品收藏网>>展览>>关山月和他的时代——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展>>展出作品

《东战场的烈焰》


点击查看大图
作      者: 高剑父
尺      寸: 166 x 92cm
编      号: 0003
作品介绍:

 

高剑父  《东战场的烈焰》  1930年代作   166 x 92cm  纸本设色

立轴      广州美术馆 藏

款识:剑父。

印章:剑父(白文)、乱画哀乱世也(朱文)

据学者李伟铭考证,此幅作品创作于1932年至1936年间。《东战场的烈焰》原题《淞沪浩劫》,是描绘1932年“一·二八战役”中遭到日军炮火轰炸的上海闸北的“写真画”,图中“颓垣屹立的高楼广厦,即东方图书馆之遗址”。1932年1月底淞沪战事爆发时,高剑父在锡兰科伦坡,已订好船票准备启程远赴意大利,得知上海北四川路祥顺里住宅毁于战火,迅速回国,有感而发,创作此画。

《东战场的烈焰》没有明确界定视觉再现的具体场景,只是将作为视觉主题的高楼残骸置于中景位置,通过拱顶门窗暗示了这一残骸的前世身份;前景中的断墙碎砖和倾倒的电线桿火焰未熄,与逐渐消失于漫天烟火中的远景民居建筑构成了“浩劫”的整体时空概念。战火还在燃烧,时间、空间还在延续,在虚实变幻的时空结构中,悲愤、忧伤和焦虑等主观情绪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泄和表现。如果说“淞沪浩劫”以隐喻的句式提示了“一·二八战役”我们的被动性命运的话,“东战场的烈焰”则把战火中的废墟场景置于中国的整体格局之中,将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抗战这一历史背景,纳入了解读这幅作品的视野。这幅画是对置身其中的现实情景的直接反应。

在笔法的运用上,能够看到源自西画的时空意识,也强调了结构、体积的真实感,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通过传统的笔法、线条来达到写实主义的再现效果的。线条拧厉、张扬的力度和克服阻力的状态下运行的艰涩、凄厉的美感。

参考:《高剑父绘画中的日本风格及其相关问题》李伟铭 著;

《战争与现代中国画——高剑父的三件绘画作品及其相关问题》李伟铭 著。

编辑:黄熙